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佛學概論
Introduction to Buddhism 
開課學期
100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系  
授課教師
蔡耀明 
課號
Phl3022 
課程識別碼
104 326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201 
備註
群組課程請參閱必修科目資料表。兼通識A4*。「開放式課程」。
總人數上限:16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02Buddhism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〔課程大綱〕:
本課程主要在於對佛學建立有系統且稍微全面的涉獵與認識,進而有助於在日後的探索或鑽研,以一定水準和廣度的學養,運用相關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,並且歷練出面對佛法的思辨力以及以佛法為著眼點的思辨力。佛學包含範圍極廣,詳如「課程單元進度」所列;舉其要者,包括:英語世界佛學概論相關課程?佛學概論的遠距課程?網路佛學資源介紹?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?佛學工具書?瀏覽佛學概論書目?初步認識釋迦摩尼佛的生平與教學?佛教典籍概論?佛學概論由佛典選讀入手?佛教史概觀與大乘佛教的成立?佛陀基本的教法?慧解脫與般若波羅蜜多?不二中道?心、意、識之學說?佛教心理學?如來藏的生命觀?佛教禪修?佛教觀看性事。由於學期時間相當有限,無法納入的課題及相關資料,皆列在「延伸的參考材料」、「後續的進修書目」,學員可藉以拓展自己在佛學研讀與思索的觸角。
〔課程可能疑慮的釐清〕:
本課程名稱為「佛學概論」,對佛學進行廣泛的介紹與討論,一方面,不以佛教為本位進行所謂傳教的事,另一方面,任何宗教背景的學員都歡迎,不具有任何宗教背景者也同樣歡迎。簡言之,本課程為大學教育的一環,以學術專業為尚,至於個人的宗教傾向,則完全不妨礙。
在大學,尤其在哲學系,修讀「佛學概論」的必要性,在於佛法對生命世界的觀看和思惟所提出的學理與關聯的實踐,都有相當獨到的見解和做法,因此可供參考或帶來啟發的作用,以助成吾人在生命、認知、或價值等課題的探索。
 

課程目標
透過本課程的歷練,學員可預期達到如下四項成果:
(1)對佛學形成一定水準的認識
(2)對學界在佛學的研究書目與研究成果有一定水準的認識
(3)憑藉學養,得以靈活進入佛法的眼光、思辨、和觀點,並且出乎其外
(4)初步建立以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來從事佛教思想研究的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在閱讀份量上,略微密集,學員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來研讀與討論指定的材料。
課程將按照本授課計畫所示單元逐一來進行。要求閱讀以及在課堂予以講解和討論者,
以粗體字標示。每一進度單元所列的「延伸的參考材料」,多少皆具參考價值,但不硬
性規定必讀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詳如「課程進度」所列。要求嬝炙H及在課堂予以講解和討論者,以粗體字標示。更多的參考材料,於課堂隨時補充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常上課 
30% 
為敦促學員出席上課以落實學習成效,出缺席狀況與課程投入情形,佔30%。 
2. 
分組討論 
55% 
本課程重視學員確實參與分組討論之進行,故以分組討論的表現,做為學期成績佔分比例最高者;其中包含10次分組討論課之參與、預先準備至少2次各2頁的發言書面稿(主修哲學者則為3頁)、口頭報告、相互討論,佔55%。 
3. 
期末報告 
15% 
期末報告15% 在第十八週時,全班共聚一堂,每一位修課學員皆應繳交書面稿,而以抽籤 的方式,在課堂上輪流發表口頭報告,以及相互討論。主修哲學者,請繳交5頁的書面稿,非主 修哲學者,請繳交4頁的書面稿。學期報告請將分組討論至少2次的書面稿,以聚焦、濃縮、或 連貫的方式,更為深入地整理為精華版而成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1  課程介紹�佛學概論初入門�英語學圈的佛學概
論相關課程�網路佛學資源介紹�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�佛學工具書�瀏覽佛學概論書目 
第2週
2/28  放假日 
第3週
3/06  初步認識釋迦摩尼佛的生平與教學 
第4週
3/13  佛教多樣的修行道路�佛教典籍概論 
第5週
3/20  佛學概論由佛典選讀入手之一:《雜阿含經》、巴利經典選讀 
第6週
3/27  佛學概論由佛典選讀入手之二:巴利經典選讀 
第7週
4/03  溫書假 
第8週
4/10  佛教史概觀�大乘佛教�第一次討論
討論題綱:(一)佛教與佛陀之生平
1. 請說明「佛陀」之意涵及其與天神、上帝等觀念之差別。此外,你認為佛教是有神論、多神論抑或是無神論?請論證你的想法。
2. 閱讀關於佛陀的資料後,你認為佛陀離開原有的家庭而出家是不是件自私的行為?理由為何?並請說明你對「自私」概念之理解。
3. 閱讀關於佛陀的資料後,請說明佛陀為什麼要去修行?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?你認為些問題是庸人自擾還是有所根據?無論你的立場為何,都請說明理由。
 
第9週
4/17  《般若經》的佛法教學�第二次討論 討論題綱:(二)四聖諦與緣起
1.為何佛教將困苦作為人生的真相(真理)之一?其理據為何?你認為人生一場基本上是困苦嗎?人世中的痛苦和快樂,與佛教所說的苦諦有何關係?
‎2.佛教為何提出集諦?又佛教認為造成困苦的來源有哪些?你認為這些來源是否一定會造成困苦?‎3.佛教又如何用滅諦與道諦來說明困苦止息的條理?
3.佛教緣起說的主要內涵為何?你認為世界上有獨立存在不受其他條件影響而變化的東西嗎?若有,則此固定不變的存在物何以如此?是否可被經驗?
4.佛教所說的因緣果報為何?

 
第10週
4/24  《金剛經》、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的佛法教學�第三次討論 討論題綱:
(三)空性與不二中道
1.佛教所謂的「空」是甚麼意思?佛教何以認為諸法皆空?
2.佛教主張的「不二中道」是什麼意思?是怎麼立論的?與中國儒家所謂的「中庸」觀念有何不同?
3.佛經中記錄著佛陀不回答的幾道問題(無記),佛陀何以說那些是不予回答的問題?你認為這是在逃避問題嗎?在標示那些是不予回答的問題之後,佛陀做了什麼樣的講說?
 
第11週
5/01  以佛法探索生命與反思生命之意義�第四次討論 討論題綱:(四)業與輪迴
1.請說明佛教的「業」之觀念以及判定「善業」「惡業」的標準。此外,你認為善業惡業終有報應嗎?為什麼?
2.佛教的輪迴說之內涵為何?以輪迴說如何說明出生與死亡?
3.死亡是真正的解脫嗎?請以佛教的業與輪迴之觀念探討自殺行為之可能原因與後果。
 
第12週
5/08  佛教的世界觀、有情觀�第五次討論 討論題綱:
五)以佛法探索生命與反思生命之意義
1. 請說明你對於生命的界說,生命的性質,生命的意義,以及生命是否有起源與終結?並且提出你的論據。
2. 許多學科有各自的對生命的界說,請試著選擇一個你較為熟悉的學科,與佛學比較其異同。
3.當前科學試圖利用演化,基因等概念來解釋生命現象,請說明這些概念背後基本的立場,並且說明,如何從佛教的立場看待演化、基因等概念?
4.佛教提議的生命之意義又是什麼?其理由為何?
 
第13週
5/15  佛教非我說及其生命倫理學的應用�第六次討論 討論題綱:
(六)佛教的世界觀、有情觀
1. 簡要說明佛教之世界觀。佛教認為世界是否有起點可言?能否舉出支持世界有起點的理由?這些理由有什麼問題?
2. 何謂生命世界?佛教認為生命世界是怎麼樣在運作的?其理論基礎是什麼?
3. 佛教如何分析有情的主要構成部分?這樣的分析在今天是否仍適用?
4.「生而為人」於諸有情當中之有何獨特之處?「生而為人」應當如何善用此生?
5.簡要說明佛教的時空觀。
 
第14週
5/22  佛教的動物觀與環境觀�第七次討論 討論題綱:
(七)佛教非我說及其生命倫理學的應用
1.請嘗試對你所理解的「自我」作一界說。你認為在生命世界確實找得到「自我」嗎?
2. 佛教所說的「非我」是什麼意思?佛教主張「諸法非我」的理由為何?
3.佛教的非我說與其輪迴說是否在條理上一致?
4.佛教的非我說對於世人的思想、行為或生活倫理實踐之應用,可能形成什麼啟發或衝擊?
 
第15週
5/29  佛教禪修�第八次討論 討論題綱:
(八)佛教的動物觀與環境觀
1.人類是否確實在本質上有所謂的「異於禽獸者」?佛教如何看待動物之生存機會?如何看待「醫學」或「科學」中的動物實驗?你的看法如何?
2.一些世人所關心的「環境保護」議題,主要的支持理由為何?依你目前所學,你認為佛教會有怎樣的看法或主張?
3.自然(物質或生物環境)的範圍應該如何劃分?佛教認為人與自然(物質或生物環境)的關係為何?
4.提倡「不殺生」或「吃素」的理論基礎何在?你對「不殺生」或「吃素」的看法為何?
 
第16週
6/05  法身、阿賴耶識、如來藏的生命觀�心身安頓�第九次討論 討論題綱:
(九)佛教禪修
1. 請說明佛法禪修中「止」與「觀」在做什麼?以及這兩者的相互關係。
2. 請以你所知道的禪修方式為例,說明禪修如何可能改善心意識的運作,以及如何進行?
3.佛教的「菩提道」之修行目標為何?「菩提道」的禪修有何特色?透過「菩提道」的禪修,對於活在生命世界,帶來哪些重大的改變? 
第17週
6/12  佛法流傳到西藏的楷模�第十次討論 討論題綱:
(十)法身、阿賴耶識、如來藏的生命觀與心身安頓
1.佛教為何提出「阿賴耶識」之概念?其意涵為何?其與其他宗教或哲學理論中的「靈魂」概念有何不同?
2.眾生都是如來藏的情形,這與眾生會做好事、會做壞事,有何關聯?
3.法身之意涵是什麼?「眾生皆可成佛」此一語句在表達什麼思想?
4. 請簡述佛教的「住地」概念,以及佛教如何認可所謂的心身安頓?佛教的心身安頓學說如何運用於日常生活? 
第18週
6/19  期末報告